摘要:本調查報告,是關于一種特殊語料的"語用"類型考察。中國固有的且至今還管用的辭章學概念體系中,關于詞、意、物三者關系的使用是不平衡的,基本體現出了一邊倒的取舍傾向,即排斥物意、詞意類型。理想的境界是第一類,即詞=意、意=物,通常的表述就是意境的圓融、和諧。而物意、詞意的偏枯類型,甚至已成為"文約義豐"、"言有盡而意無窮"、"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"之類辭章學根據。這類現象,比較直接地反映出了傳統文章學的文化認知選擇。關于物意、詞意類型,文章學的表述形式就是"假象過大","假象過大"的言語表現形式就是"詞肥義瘠"。"假象過大",除了所指涉事物形狀體積等因素存在不平衡之外,還存在所擬不倫、所比不類、錯配非偶、偏枯不稱等傾向(即不僅是空間體積等物理量的規定,還涉及程度分量等非對稱性)。這些規定,在中國辭章學意義上,存在著內在關聯,體現著中國固有文章學結構平衡要求的基本原則。碑志文字現象的閱世長存,涉及民俗神話、文字功用以及家族意識等因素,表明中國固有文章學標準,有其適用范圍,即區分使用場合,區分功用意義。